于历史浮沉中薪火相传,在时光流转中求索真知;
百年风华如歌如诉,红色基因滋养初心。
北华大学坐落在风景迷人的雾凇之都——吉林省吉林市,是吉林省省属规模最大的重点综合性大学。1999年经教育部批准,由原吉林师范学院、吉林医学院、吉林林学院、吉林电气化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而成。组建至今虽只有20余年,但北华大学血脉里承接的却是历经百年风雨沧桑的红色基因。
“反对巴黎和约”、“还我青岛”站在场上声嘶力竭痛斥日本侵略暴行的是吴仁华,他是原吉林师范学院的前身吉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一名年轻学生。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后。他带领一师学生和毓文中学率先组织罢课,声援北京学生的正义斗争,揭开了东北地区五四运动的序幕。当时吉林和奉天军阀政府深恐吉林学生运动的烈火蔓延,决定杀一儆百,胁迫一师开除吴仁华的学籍,并强令把他逐出省城。但强权没有吓垮这些年轻人,他们一致推选吴仁华为吉林省的学生代表,参加 6 月 16日在上海召开的全国学联成立大会。从而使吉林学生的爱国斗争同全国的学生运动紧密地联系起来,成为全国革命运动的一部分。
“壮志从容入狱中,身心似铁气长虹。工农革命成功日,万里河山一片红”这是壮志凌云的抗日火神姬兴周在牢狱当中绝笔。全诗充满了对革命必将胜利的热忱之情。姬兴周1928年考入吉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九一八事变后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1933年 11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赴苏联参加情报工作学习班,回国后参加抗日谋略纵火团并担任负责人,数十次破坏日军重要军事设施,极大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 1940 年 8 月被日本关东州厅警察部逮捕,1942 年 12 月英勇就义,享年仅有33岁。
“育人为本,永续创新”1958 年 8 月 1 日,我国研制成功了第一台数字电子计算机——103 机。这台运算速度为每秒 30 次的电子管计算机,填补了我国现代电子计算机的空白。主持这件事的就是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研究所所长阎沛霖。他曾就任吉林工业专门学校(原吉林电气化高等专科学校前身)的校长。在阎沛霖担任校长期间,他坚持育人为本,永续创新的理念,陪养出一大批高尖技术人才,其间不乏大师级人物,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程连昌,便是当时吉林工业专门学校的学生,后来他组织研制了我国最早的洲际运载火箭,在他的带领下我国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实验取得成功,我国航天事业也由此蓬勃发展起来。
从战争走向和平,从艰难困苦走向繁荣富强。北华师生将自己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相连,将忠诚坚定、不畏牺牲、艰苦奋斗、服务人民的优良传统化作薪火相传的红色基因根植于北华人的血脉之中,成为一代代北华人的遗传因子。新时代下,北华人红色基因仍将被继续传承和弘扬。
2020年春节,突如起来的一场疫情,冲散了人们团聚的喜悦,在习总书记“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同舟共济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重要指示下,北华大学附属医院的12名战疫英雄积极响应号召,在疫情的最紧张时刻,他们义无返顾地冲在了疫情最前沿。在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危重症病房70多天的日夜奋战中,他们不懈努力,用生命守护生命,在病毒面前用消毒液、防护服和面罩铸就出铜墙铁壁,创造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
无独有偶,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我校口腔医学院2016级口腔医学专业艾泽铭,第一时间报名成为一名青年防疫志愿者。上岗前,他主动签下遗体器官捐赠协议,义无反顾奔赴防疫一线。在长春火车站,他先后带领四批志愿者测温28.9万人次,妥善安排体温异常旅客数百人。在长春市北京大街社区,他带领30余名组员累计接触外来人员和体温异常者上百人,每天在零下十多度的室外执勤6小时。疫情防控期间,他连续83天坚守在志愿服务岗位。在上岗服务之余,他还为300余名即将上岗志愿者进行岗前辅导。每晚撰写发布战“疫”日记,累计获赞30多万次。受他的事迹感召,爱心人士、青年企业家捐赠防疫物资600余万元。在9月8日上午举行的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艾泽铭被授予了“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称号。成为全国获得此项殊荣的唯一一名在校大学生。
百年风雨,弦歌不缀,薪火相传,岁月如歌。追寻北华百年的闪光足迹,仰望北华师生的风骨才情。一代代北华人将优良的传统化作薪火相传的红色基因,烙印进我们的血脉。我们当将用红色基因滋养初心和使命,激发不渝意志、必胜信心,让北华伴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扬帆远航。
北华大学文学院 史宝华